作者简介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 4 9年随家人迁港,中学毕业后,1958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Harward University)及拔兰大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分别获得物 理学 学士及 物理 学博士学位。19 6 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从事 理论物理 及高分子 物理学 研究 ;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l986年出任 中国 文化 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退休,转任该所名誉高级研究员;2004年聘请为中国 科学 院 自然 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 学术 工作 包括 现代 化历程之比较研究、 科技 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 民族 主义 理论 、科学 哲学 、科学发展比较史等,除多篇论文外,还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辽宁 教育 出版 社,2002),曾与大学同事共同创办《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化冲击下的 世界 ”丛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负责中国 古代 文献 电子 数据 库之建立,以及与刘殿爵教授共同主编“ 先秦 两汉 古籍 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2003)、“ 魏晋 南北朝 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2003),以及该 数据库 之光盘版。内容简介
“一部出色当行的 西方 科学与科学 思想 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 历史 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继承与叛逆》的成就和 价值 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是《继承与叛逆》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 思想史 与 文化史 的整体。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继承与叛逆》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继承与叛逆》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 设计 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 技术 史》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选自余英时为《继承与叛逆》写的序言
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 希腊 文明 ,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 阿拉伯 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 欧洲 黑暗时期的停滞、 启蒙 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 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 宗教 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 文艺复兴 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 数学 神秘主义、 牛顿 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 考古 发现作为依据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 人类 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 中世纪 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 人物 、事件,而且他着重讲述了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和背景,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 社会 背景,以及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重新认识和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迁港,中学毕业后,1958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Harward University)及拔兰大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从事理论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l986年出任中国 文化研究 所所长,2002年8月退休,转任该所名誉高级研究员;2004年聘请为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 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学术工作包括现代化历程之比较研究、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民族主义理论、 科学哲学 、科学发展比较史等,除多篇论文外,还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曾与大学同事共同创办《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