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 933年3月生于 北京 ,19 5 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哲学 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 中国 科学 院 考古 研究所(今属中国 社会 科学院) 工作 。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 历史 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 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 思想 文化 研究所所长等。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历史学 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 先秦 史学 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50 年代 起,他参与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 甲骨文 反映的史事和历史 地理 ,并首次鉴定出 西周 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 系统 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 法律 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综合研究 战国 时期金文、陶文、古玺、 货币 文字 及简帛,从而促使 古文 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 文化史 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 博物馆 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 国家 “九五”重点 科技 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 文明 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内容简介
《 史记 •五帝本纪》是我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第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 远古 历史。作者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了深度讲解,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以启发读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上古史研究等问题的 思考 。20年前,作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由此引发的讨论至今不绝。故《《史记·五帝本纪》讲稿》附录收入作者《走出疑古时代》及相关文章。“后记”中,作者推荐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 阅读 书目。
作者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文献学 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 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等。
关于“ 经典 通识 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 教育 ,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 读书 、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 先秦史 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50年代起,他参与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