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1921年出生於奧地利南方克恩騰邦(Kärnten)的菲拉赫市(Villach),2007年逝世於美國加州的帕羅奧圖(Palo Alto)。大學時攻讀哲學與語言學,畢業後前往瑞士蘇黎世的榮格研究所(C. G. Jung Institut)進修 心理 治療。
1957-1960年在中南 美洲 薩爾瓦多擔任心理治療教授,自1960年起為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心理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精簡治療中心的研究員。此外,他也於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擔任心理與行為科學、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臨床教授,擅長分析溝通行為與模式,並以「溝通理論」聞名,他曾說:「人無時無刻都在溝通。」即便是沉默、沒有回應、極力避免溝通,事實上仍是一種「溝通行為」。
一生著作豐富,《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受到美國大學 人文 科系師生的重視並普遍研讀,另有代表作《人類溝通的實際行為》(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和《建構的現實》(Invented Reality)等。《不幸福 人生 指南》為百萬超級暢銷書,書中許多寓言故事今天已為人所熟知。德國《 世界 日報》(Die Welt)評論:「這本書的 成功 證明了,書中的智慧歷久彌新。」
譯者簡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 政治 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 法律 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 中古史 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内容简介
銷售突破2,200,000冊
暢銷30年的經典著作
認識「不幸福」是邁向美滿快樂人生的第一步
這本關於(不)幸福的經典著作,自1983年出版以來,盤踞德國各大排行榜,再版無數次,銷售突破220萬冊。瓦茲拉威克的心理治療專業背景,讓他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並擅長援引 生活 小故事為實例,而學者深厚的分析功力與犀利見解,每每能一語道破問題核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陷自己於「不幸福」中,又一再拒幸福於門外而不自知啊!
大不同於指導「如何追求幸福」的勵志書籍,或可說完全與該類書籍如出一轍,瓦氏誠懇、認真地「指導」我們「如何追求『不』幸福」,就像眾人已默默行之有年那般,只是現在終於清楚意識到過往「不幸福」的行為模式,並進一步掌握箇中要領,將伎倆演練得更臻純熟完美,就能成為表裡如一的「不幸福」達人。關於如何 健康 地創造病態身心,如何無限上綱地曲解他人意圖,如何順理成章地大鑽牛角尖、理直氣壯地為小事抓狂,如何痛快地耽溺於美化過去且不必醒來,如何找到正當理由永遠無法達成既定目標,如何藉由簡單的自我暗示讓自己不快樂、不滿足、人際關係緊張……。書中均提供具體有效的 方法 ,詳細敘述步驟,step by step帶領我們實地操作,從入門到進階,邁開大步走在不幸福的人生道路上。
任誰都知道,幸福何其虛無縹緲、遙不可及,但是倘若能將書中原則奉為圭臬,只要反向 思考 ,對此不作不為,你要的幸福豈不易如反掌、唾手可得?感謝瓦氏這條 幽默 風趣、充滿智慧的捷徑。
本書特色
● 本書不追求虛無縹緲的幸福,而是逆向操作,具體探討何謂「不幸福」,為什麼要「不幸福」,怎麼做可以「不幸福」。
● 書中分析並指導十四種讓自己不幸福的方法,從入門到進階,適用於不幸福俱樂部的菜鳥與高手。
● 作者的心理學背景,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加上對 人性 的深刻觀察,援引生活小故事,幫助我們打破對不幸福的成見,真心誠意認識不幸福。
● 全書寫作新穎脫俗,筆調幽默風趣、充滿智慧,給讀者笑中帶淚的深層思考。
● 德語原文版問世30年,擁有2,200,000名讀者口碑。中文版首度問世,每章有精美全彩插畫,讓「不幸福」賞心悅目。
本書的成功與歷久彌新證明了:它的智慧,至今世人仍迫切需要。――世界報(Die Welt)
作者簡介
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1921年出生於奧地利南方克恩騰邦(Kärnten)的菲拉赫市(Villach),2007年逝世於美國加州的帕羅奧圖(Palo Alto)。大學時攻讀哲學與語言學,畢業後前往瑞士蘇黎世的榮格研究所(C. G. Jung Institut)進修心理治療。
1957-1960年在中南美洲薩爾瓦多擔任心理治療教授,自1960年起為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心理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精簡治療中心的研究員。此外,他也於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擔任心理與行為科學、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臨床教授,擅長分析溝通行為與模式,並以「溝通理論」聞名,他曾說:「人無時無刻都在溝通。」即便是沉默、沒有回應、極力避免溝通,事實上仍是一種「溝通行為」。
一生著作豐富,《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