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 考古 博物馆 馆长。主要著作有《 中国 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 现代 汉语的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 国学 者一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内容简介
高本汉的汉字观大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汉字可爱论
高本汉肯定了“中国 文字 是一种很复杂的 产品 。”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自己独特文字的独特 心理 。“中国地方对于文字特别的敬爱,这种有时西洋人所不能理会的。中国文字有了丰富悦目的形式,使人能发生无穷的想象,不必西洋文字那样只是误区,所以对于中国文字的敬爱,更是增进。中国文字是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中国文字常常很多因为 艺术 上的目的而 写作 。书 法学 是 绘画 术之母,而两者常有密切的关系,专门的书法家在中国常为一般所重视,正和第一流的画家一样。”
二、汉字原生论
高本汉本着深厚的汉学功底认为,“朴素的事实:中国的传说以文字的创设,在西元前第三千年的中叶;而一点也没有暗示着国外的来源。”因此,高本汉充满敬意地指出,“中国文字是真正的一种中国精神创造力的产品,并不像西洋文字是由 古代 远方的异族借得来的。”
三、汉字易学论
高本汉作为一个西洋人 学习 汉语研究汉语的经验就颇有参考价值。他说:“一个 外国 的成人,经过了一年的学习,要熟悉二千到三千的字数,并不见得有如何困难。”他的 方法 是:“为通常的目的而学习三四千年以来的楷体字,那并不是很繁难的 工作 ,熟悉了几百个最普通的单体字,(许多单纯的图像),就得这各种合体字(或论理的合体字,或音标的合体字)里常见的分子;因此要学习新字,只需学习这些新字里所包含的分子,或者应用西洋的 语言 ,来表明他们怎样的拼法。”于汉语语法,他虽没有下过音韵研究那样的苦功,却也有自己的见解:“中国的语词,好像一套 建筑 的木料,都是同一的形式模样,集合拢来,构 成功 所谓语句。”
四、汉字认同论
在高本汉的时代,不但 社会 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尚未诞生,就是 社会学 里,“认同”这一概念也没有人研究过。然而,高本汉的汉字观里,却暗合了 当代 的“语言认同”理论。中国地方辽阔,方言差异巨大。高本汉在调查了三十几个中国方言点之后,有了不同的认识。“在这个大国里,各处地方都能彼此结合,是由于中国的文言,一种书写上的 世界 语,做了维系的工具,假使采取音标文字,那这种维系的能力就要催迫了。”高本汉指出了汉字在汉语的认同,中华 民族 的认同,乃至中国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认同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五、汉语汉字先进论
高本汉的汉语水平在 西方 汉学家里是首屈一指的。他认为:“中 国语 不但在应用的范围上,超过 欧洲 几种最通行的语言,如 英语 ,德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 语;而且从文化上的势力看来,也可以和这几种语言,互相媲美,立于同等的地位。欧西语言成为高等 文明 的传播工具,是近世几百年以内的事;至于中国有了四千年的 文学 ”。“现在所讲的中国语是一种文明国家的语言,他在最早的时代有了丰富的词汇。”
六、汉语汉字适应论
高本汉认为:“中国口语和文言有一种特别的关系,尤其是文言的特性质,是一种用眼看得懂,而单用耳听不懂的语言,因此我们要说明一件奇异的事实,就是说,中国这种特别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果真不愿废弃这种特别的文字,以采用西洋的字母,那绝不是由于笨拙顽固的保守主义所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高本汉对汉字改革看法的出发点。高本汉还指出了废弃汉字的严重后果,“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文字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实行的基础降服与他人了。”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 博物 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