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理清了有关 现代 性的上述思路之后,我们再回到余虹的《革命·审美·解构》一书。我觉得《革命·审美·解构》的基本思路与上述思路可谓不谋而合,而且,可以说,上述思路的终点,正是余虹 写作 《革命·审美·解构》的 逻辑 起点,即从 中国 社会 现代性的内在冲突来考察、阐释、说明整个20世纪中国 文学 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复杂的演进历程。余虹的基本思路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梁启超为起点的现代工具主义与以王国维发端的现代审美主义及其冲突。这种现代性冲突的 历史 大致是:第一,学术化时期:从 晚清 的学术争论到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学革命论与文学自主论)。第二, 政治 化时期:五四后到80年代末,第一阶段五四后到 文革 是现代工具理论主义借助政治权力上升到独尊地位并排斥打击现代审美主义,理论上经历了“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三大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态和话语。第二阶段文革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现代审美主义借政治宽松时期全面复兴并在学术 思想 上压倒了现代工具主义。第三,90年代以来,是现代性冲突转化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再建构。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