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 文学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 科技 大学 人文 学部。发表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 中国 江浙地区 社会 意识与文学》、《徘徊在 现代 和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教授 访谈 录》、《“ 革命 ”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帝制末与世纪未》,及文学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等。内容简介
如何“重写”像茅盾那样的“红色 经典 ”作家?如何重写“革命”文学?这在当下 思想 与文学话语几乎被“ 全球 都市性”主宰时,是有关拯救 历史 和 记忆 的重要课题。
《革命与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回到历史”,将作品细读与跨学科批评相结合,在1920年代末上海烂漫颓废的市风景线上展示 小说 中一系列“时代 女性 ” 的画卷,揭示出茅盾重构“革命”之旅,交织着 世界 主义与国族想像、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 政治 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复杂脉络。
《革命与形式》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 进化 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做出新的诠释。
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 人物 、情节、结构与修辞——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正如他声称的,其小说的读者对象是“小资产阶级 ”和“ 城市 青年”,而“时代女性”既以都市日常 生活 的“新女性”为“ 模特儿”,却召唤革命的“幽灵”,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左拉、莫泊桑、王尔德、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欧洲 “现代主义”的影响。
陈建华生于上海。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发表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教授访谈录》、《“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帝制末与世纪未》,及文学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等。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