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天下 | 免费精选资源分享

原子与灰烬

出版刊物 盘天下 | 网盘资源分享 2024-12-08 602 0


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著哈佛大学 历史 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 思想文化 、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 苏联 解体的台前幕后》《 欧洲 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 俄罗斯 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李雯露、王梓诚 译李雯露,复旦大学外 文学 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 科技 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原子与灰烬

内容简介

2022亚马逊 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 世界 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 冷战 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 灾难 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 政治 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 故事 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 技术 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 人物 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 社会 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 美国 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 英国 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 年3月, 日本 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 读书 。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原子与灰烬》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 人类 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 历史学 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 未来 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 阅读 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 习惯 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 心理 ,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 文字 表达简洁明了、 通俗 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 战争 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 开发 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 方法 ,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 自然 环境 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 社会学 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 金融 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 风险 ,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著

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李雯露、王梓诚 译

李雯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

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下载地址

【新用户手机夸克APP转存可以获得1TB免费空间】

夸克网盘「电影」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0755e002f4b6

夸克网盘「纪录片」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8c76cd47e8be

夸克网盘「短剧」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0f27fae4301e

夸克网盘「音乐」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c999e39a7f49

夸克网盘「教程」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27984fcacdad

夸克网盘「书籍」精选合集:https://pan.quark.cn/s/2532536273dd

冲上云霄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https://www.80srz.com/pantx/40509.html

(2)
收藏 (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 支付宝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