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 法国 著名 小说 家、剧作家、 电影 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Marguerite Donnadieu),出生于法属 印度 支那,18岁后回法国定居。小说代表作有《情人》《琴声如诉》《劳儿之劫》《毁灭,她说》等,其中《情人》获得1984年的龚古尔 文学 奖。作为法国重要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杜拉斯在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编剧作品有《广岛之恋》《长别离》等名作,且从1966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一生执导过19部影片,如《印度之歌》《奥蕾莉娅•斯坦纳》《孩子们》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
译者简介
陆一琛, 北京 大学法语 语言 与文学专业博士, 巴黎 四大-索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法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是法国文学与视觉 艺术 。
内容简介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 个人 电影观的代表 性 著作,中文 世界 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 经典 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 政治 与私人 记忆 ,激进年代的流行 文化 、 社会 热点,对谈 欧美 导演、诗人、 思想 家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 影响 、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 杂志 《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绿眼睛》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 新闻 人物 、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 随笔 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 当代 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 文字 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 游戏 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 写作 ,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 阅读 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 商业 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 现代 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 影评 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 人文 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 战争 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 犹太 喻象、 俄罗斯 套娃般的层叠 女性 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 宇宙 ,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 资本 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 成功 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 一般 ,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 生命 。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 人类 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 爱情 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 时间 》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 美国 电影人。他的 工作 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绿眼睛》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 戏剧 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绿眼睛》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 信息 :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绿眼睛》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绿眼睛》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 人生 活。《绿眼睛》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 历史 见证。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