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現任美國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 歷史 系教授。 研究 領域為原住民研究、比較殖民主義、視覺 文化 研究。著有《帝國棄民》等書。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 法律 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被誤解的 犯罪 學》、《重新解讀 日本 史》、《台灣人的牽絆》等書。
内容简介
帝國如何在「蕃界」內理解與教化「棄民」?
本書描述18 7 0年代至19 4 0年代的 晚清 和日治時期,臺灣原住 民族 成為「原住民」的過程。首先藉由「牡丹社事件」為開端,闡述 世界 秩序的圖像何以成為 全球 性的規範;其後則透過語言、經濟、社會、 教育 、性別及視覺文化等面向,探究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換言之,「原住民化」的過程,既是在地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結果,同時也是全球變遷一部分。
作者從微觀角度,著墨過往未被關注的小 人物 ;並以宏觀視野,解釋國際競爭怎樣驅策著清國及日本相繼在統治的臺灣邊疆推動國家建構。同時探討通譯、頭目、交換所業者等中介者與臺灣「蕃界」內的關係。
【作者簡介】
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現任美國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研究、比較殖民主義、視覺 文化研究 。著有《帝國棄民》等書。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被誤解的犯罪學》、《重新解讀日本史》、《台灣人的牽絆》等書。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