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步芳(1902—1975)是“西北诸马”中有代表 性 的 人物 ,曾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国民党青海省党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兼任青海警备司令部司令、青海省保安处处长、国民政府军第八十二军军长、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等职,集党政军权力于一身,是本世纪30至40年代统治青海地区的封建军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他曾出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一度势倾西北。马步芳及其家族统治青海长达40年,对青海的 历史 产生了深重的 影响 。对马步芳及其家族进行深入研究是青海乃至西北近 现代 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已有多种,国外也在研究,我翻译的这本小书就是目前所见外 国学 者 系统 研究马步芳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马步芳在青海》是 美国 学者默利尔·亨斯博格(Merrill Ruth Hunsberger)博士于1978年在坦布尔州立大学(Temple University)完成的亚洲史博士学位 论文 ,1986年由美国密西根州安亚伯国际缩微大学复印,内部 交流 。亨斯博格博士于1940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蒙哥马利县,他20岁时到过香港,开始对 中国 文化 发生兴趣,喜欢 阅读 中国历史和 哲学 著作。196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 历史学 硕士学位,此后,他集中精力 学习 、研究汉语和中国及 日本 历史。1978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马里兰州大学 台湾 分校、坦布尔大学、艾德里安学院执教。1982年移居加拿大,1984年以来一直在加拿大沃特鲁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历史系从事中国及日本近现代史的 教学 ,对中国西北近现代史相当熟悉。为写《马步芳在青海》这《马步芳在青海》,他曾于1970—1972年专程去台湾搜集资料,查阅了大量有关西北的书刊资料,又利用了台湾所藏国民党的档案材料,还与马步芳家族成员马继援、马呈祥等,马步芳旧时僚属赵佩、罗平、马绍武以及西北籍学者周开庆等人多次晤谈,还与马继援等有过书信往来。《马步芳在青海》共10章,除4章属背景介绍和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重点记述评论外,作者分列“ 军事 ”、“意识形态”、“行政 管理 ”、“ 教育 ”、“ 经济 政策”5个专章对马步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最后一章是对马步芳总结性的总体评价。与已出版的关于马氏的研究论著相比,《马步芳在青海》的特点之一是紧紧联系中国30至40年代的历史大背景,注重拿马步芳与陕、甘、宁、川、新以及山西、广西等地的军阀相比较,在比较中突出马步芳的特点。作者还运用 西方 现代 政治 学、 经济学 、 人文 地理 学及 传记 学的某些 理论 和 方法 进行论述,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作者在书中除较多地引用汉文报刊、书籍的资料外,还引用大量西文资料,包括 外国 政府文件、学者的论著、记者和官员的 游记 以及有关传记、年鉴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学者不易见到的。
翻译并出版这《马步芳在青海》,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对我们研究青海历史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外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也不无裨益。
《马步芳在青海》的主要观点我认为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作者认为马步芳在青海实行的是“独裁统治”。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在行政管理系统中都贯彻任人唯亲的原则,“利用裙带关系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关键手段”,“他通过对青海 商业 和工业的垄断与民争利”。作者认为马步芳的垄断经济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 成功 ,40年代后期青海省军政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此。马步芳在“经济上的垄断与在政治上的独裁是完全一致的”。作者认为,马步芳在意识形态上注重实用主义,他巧妙地利用伊斯兰教教义和孙中山的“三 民主 义”为自己服务。他始终坚持反对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不变,以此博得蒋介石的信任和支持。马步芳对国民政府的服从以保持自己对青海的统治权为条件。作者认为马步芳执政期间,一贯关注青海省的初等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中等教育发展滞后,同时指出马步芳不愿培养较高层次人才是担心这些人将不利于他的统治。书中肯定马步芳在禁止种植和使用鸦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又指出,他利用青海省禁烟委员会收集鸦片,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对马步芳开展的扫盲教育和植树造林 工作 ,书中作了适当肯定。作者认为马步芳的“六大中心工作”被标榜为以革新 社会 为目标,但“马步芳不是一个社会革命家,而是一个热衷于保护其既得利益的保守的军阀”,“马步芳像所有的军阀一样,注定要失败”,因为“他的 思想 和策略与国家发展、 民族 融合增进的时代潮流相悖”。书中不少见解,能给人有益的启示,如对解放前青海未能出现工业化原因的分析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书中还较多地引用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考察材料以及与此相类似的其它资料,对马步芳剥削人民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如指出“营买粮”制度完全是无偿征发;马步芳为养活庞大的军队,不断增加农牧工商税收,还低价收购羊毛等土特产,独占贸易,盘剥各族人民等等,我们认为这《马步芳在青海》的主要观点基本上是客观的。
当然,作者作为一名未履足青海的外国学者,在接触资料有限的情况下,研究青海的历史,评价马步芳,难免有其局限性。由于受条件限制,作者未能很好利用大陆当时已有的关于西北诸马的有关资料。不过,在作者写这《马步芳在青海》的70年代中期,以青海为例,可资参考的资料确实不多,作者利用的材料有相当的部分来自受马步芳控制的《青海 民国 日报》,在台北他访谈的对象又主要是马步芳家族成员,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势必影响到作者据以得出的结论。例如对马步芳某些方面的介绍和评价,就直接引用了马继援等人的原话。在写到马步芳的征兵制度时,援引30、40年代来过青海的一些记者的片面意见,认为当时青海的征兵制度“优越”,“青海可供选择的 职业 很缺乏,因而增加了以当兵为职业的吸引力”。似乎穷苦老百姓乐于在马家军中当兵。这与当时盛行绳捆索绑的抓兵现象,各族人民象躲避 瘟疫 一样躲避兵役的事实相去甚远,书中引用的西文资料固然珍贵,但其中与事实有出入甚到舛误之处也是存在的。除了材料的局限外,勿庸讳言,作者的社会历史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与我国学者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书中史实和论述不够准确甚至失实之处在所难免,译者在个别地方加注作了必要的说明或阐明自己的看法。由于种种原因,在所有可以持异议的地方全都加注也是不可能的。希望读者在阅读《马步芳在青海》时,注意鉴别和分析。
《马步芳在青海》翻译过程中得到我师赵盛世教授、吴均教授、李文实教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得到青海省社会 科学 院 领导 的关心与支持,省委党校的丁萍同志协助整理核对了部分资料,中央 民族学 院的陈小强同志帮助查了部分书目,青海人民出版社政史室的同志为《马步芳在青海》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书中翻译得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望专家指正。
崔永红
1994年8月于青海省 社会科学 院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青海
第二章诸马的兴起
第三章孙殿英事件
第四章军事
第五章意识形态
第六章“六大中心工作”
第七章管理
第八章教育
第九章经济政策
第十章军阀残余马步芳
尾语
附录
参考书目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