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天下 | 免费精选资源分享

制造中国

出版刊物 2024-12-07 878 0


作者简介

葛凯(Karl Gerth):2000年获哈佛大学 历史 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 现代 中国 史。现为 英国 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书 英文 版列入“哈佛 东亚 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 出版 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 6 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 南京 大学和 北京 大学 学习 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 研究 。其间为研究 民国 史,他在 台湾 生活 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 日本 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 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 写作 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 文化 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 城市 市场 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 冷战 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制造中国

内容简介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 运动 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 民族 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 博物馆 到百货商店、从 产品 展览到 广告 ,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 消费者 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 信息 ——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 管理 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制造中国》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 近代 (modern) 世界 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 外国 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制造中国》以中文、日文和 英语 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 文献 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 近代史 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 方法 上的参考。

葛凯(Karl Gerth):

2000年获哈佛大学 历史学 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现代 中国史 。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制造中国》英文版列入“哈佛东亚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6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研究。其间为研究民国史,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日本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写作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城市市场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冷战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下载地址

闲趣赚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https://www.80srz.com/pantx/33371.html

(3)
收藏 (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