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 1 902—1992),原名施泰恩,是 德国 犹太 儿童 心理 学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师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并于1923年在胡塞尔门下获得现象学博士学位,1930年与汉娜·阿伦特结婚,并从事 哲学 人类学 和 艺术 哲学研究。1933年全家与表兄瓦尔特·本雅明一起流亡 法国 ,并协助汉娜·阿伦特 写作 ,批判和揭露法西斯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在巴黎期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哲学论文,对萨特的存在主义 思想 产生过影响。1936年京特·安德斯与汉娜-阿伦特分手,但一同流亡 美国 ,与马尔库塞等一起,开始德国哲学流亡,但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战 后回到 欧洲 ,定居瑞士,拒绝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和恩斯特·布洛赫推荐的哈勒大学哲学教授教席,坚定地以自由 职业 者的身份从事批判思辨和 社会 活动 工作 ,其中主要是投入反核、反战以及绿色和平 运动 。京特·安德斯一生获奖无数,主要的有1936年的 荷兰 流亡 文学 奖、1962年的 意大利 反法西斯奖、1967年的 德意志 批判奖、1978年的巴伐利亚 艺术学 院奖、1979年 奥地利 国家 文化 出版奖、1980年瑞士图书出版奖、1983年阿多诺奖等。
内容简介
《过时的人(第一、二卷)》是 20世纪 最为 经典 的哲学和社会批判著作之一。作为20世纪著名的犹太哲学家,京特·安德斯与别的学院派哲学家不同,他把哲学的视角转入对社会现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领域是“否定的 人类 学”、“批判 技术 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其表述方式是从20世纪人类 生活 中的主要技术现象出发来进行反思,如“电视”、“航天”、“化妆品”、“核 武器 ”、“ 计算机 ”等等。哲学界也因此将他称为 现代 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的奠基人。《过时的人(第一、二卷)》就是他的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否定的人类学”:主要讨论人的 历史 结构衍变,人和 世界 的本体论关系,“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认同。提出人的自我认同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前提是人无法摆脱对自由的追求,对创造世界、 科学 、艺术、技术和历史必然性的定式。“批判技术哲学”:人的“普洛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蕴涵了作为人的自我成为机器的羞愧。这种羞愧是技术发展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的落差所引起的。这种落差产生“过时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术 革命 中开始以一种过时的存在方式显现, 人生 产的 产品 逐步废除人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技术如何替代人成为历史的主体。人类不再具备控制机器所内含的结构性权力,在失控的技术面前,人类在劳动方式上、精神上和 心灵 上都将失去其本质意义。人类由于个体性、 生命 性在机器面前显得无能,个体和生命无法与完美的机器相媲美。“媒体批判哲学”:电视观众失去判断力,电视的力量在于使人获得主观的客观性,在非现场中经历现场,从部分中获得虚幻整体。 影视 本体论的双重性语义:图像和事件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产生幻象。电视的实质是:依赖性地消费已被他人决定了的判断。电视作为“大众隐居机”制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特征。京特·安德斯还在《过时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 工业 革命时代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学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 信息 革命”和“ 生物 遗传”革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衍变,但其本质并没有产生变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现象学批判仍然有着它深邃的思想内涵。
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是德国犹太儿童 心理学 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师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并于1923年在胡塞尔门下获得现象学博士学位,1930年与汉娜·阿伦特结婚,并从事哲学人类学和艺术哲学研究。1933年全家与表兄瓦尔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国,并协助汉娜·阿伦特写作,批判和揭露法西斯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在巴黎期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哲学论文,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产生过影响。1936年京特·安德斯与汉娜-阿伦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国,与马尔库塞等一起,开始德国哲学流亡,但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战后回到欧洲,定居瑞士,拒绝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和恩斯特·布洛赫推荐的哈勒大学哲学教授教席,坚定地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批判思辨和社会活动工作,其中主要是投入反核、反战以及绿色和平运动...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