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天下 | 免费精选资源分享

城市、演化、人

出版刊物 2025-03-29 1008 0


作者简介

莫妮卡•史密斯Monica L. Smith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教授、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教授。寇岑 考古 研究所(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印度 研究納文與普拉蒂瑪•多西講座教授(Navin and Pratima Doshi Chair),南亞考古實驗室(South Asian Archaeology Laboratory)主任。 考古專業包括在 埃及 、英國、印度、義大利、突尼西亞、孟加拉、 土耳其 和馬達加斯加等地的田野 工作 ,獲美國國家科學 基金 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 人文 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國家 地理 學會獎助金贊助。 譯者簡介 吳凱琳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社,目前為 自由 工作者。譯作包括《橡皮擦計畫》、《崩盤》、《房間裡的大人》、《子彈 思考 整理術》、《訂閱經濟》等書。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 科技 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

城市、演化、人

内容简介

從古城中心到現代大都會, 城市 如何主宰人類的命運?

第一本從古今對照角度探索城市出現以來6000年演化的專書

從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奈良、築地到曼哈頓,重返最接近遠古的那一刻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盛讚:「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

――――――――――――

名家 推薦

王志弘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屈慧麗 │ 國立 自然 科學 博物 館人類學組主任

邱秉瑜 │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阿潑 │ 文字 工作者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網站平台編輯室

黃舒楣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熊仲卿 │ 國立 成功 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蔡佾霖 │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馬雅人

▌考古第一個6000年的城市生存藝術,預見下一個6000年的人類 生活

古代 世界 就有外食產業,「買麵包」為何讓美索不達米亞的都市居民煩惱不已?

☉古羅馬的賣酒廣告刺激消費提升品味,古人是怎麼做行銷的?

☉堆積如山的城市垃圾困擾古今,古人如何打造「拋棄式 文化 」?

☉羅馬城遍布澡堂,古代的水資源 管理 有哪些智慧?

☉古代的中階主管也有業績壓力,中產階級如何因應城市生活的焦慮?

☉古人為什麼在又熱又燥、鄰居又多的地方建立 歷史 上第一座城市?

無論古今,無論世界何處,為什麼有那麼多城市?

有些城市的歷史比它們所屬的國家更悠久,城市「大到不能倒」?!

6000年前,城市誕生,這項創新為人類帶來了壓力折磨、流行疫病、官僚主義,也催生了中產階級興起、消費文化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

住房短缺、交通堵塞、垃圾熏天、汙染蔓延、疾病孳生、 犯罪 橫行、族群衝突、仿冒充斥……現代城市生活的種種疑難雜症,都是古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今日才有的新鮮事。

城市的歷史不斷改寫,又時而重複。城市生活是人類的宿命,還是我們寧願沒有城市?

作為一個物種,人類在由城市串連而成的世界中生存。第一批城市居民有什麼感受?在孤獨的時代,今日的城市居民如何生存?

許多偉大的城市還在我們腳底下。本書將古代連結至當下和未來,探索迥然不同又有著共同特徵的古今大城市。 教育 和經濟機會、社會流動性、網絡基礎建設的發展、中產階級的魔力和焦慮,以及從外食到垃圾的一切事物,包羅萬象6000年。

城市或許會消長,但不會崩潰,並將永遠與人類共存。

▌城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

「我曾經聽到當地村民私下互問,我在我的國家裡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才會被判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找一堆小碎片……在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觀光客只需要花八歐元(差不多是一個三明治的價錢)進入『考古地穴』就能看到高盧、羅馬古城盧泰提亞的一些建築地基。訪客臉上不解的神情替他們道出他們沒說出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來看這麼破碎的東西?』答案是:因為只剩下這些了。」

6000年前,地球上還沒有城市。今日,世界上超過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仍在增長。即使不住在城市,你的生活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影響,無論你是通勤上班,還是把 咖啡 豆賣給一家供應都市咖啡店的公司,或者接待來自城市的遊客到你的偏遠村莊尋求冒險和休憩。

在今日,城市看似天經地義,但它並非人類這個物種想要存活下去的必備品。第一批城市居民的感受,就跟使用網際網路的第一代人一樣,有類似的適應和興奮過程,對我們的老祖先而言,城市就是最早的網際網路。

城市之所以會是城市的樣貌,乃因平凡百姓――你、我、數百萬其他人。再怎麼不經意的行為,都能留下長久的印記,並啟發我們運用想像,跨過古今數千年的隔閡。

▌對本書的讚譽

王志弘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城市書寫與它們嘗試描繪的都市世界,都經歷了爆發性的成長,令人目不暇給,但《城市、演化、人》值得給予額外關注。作者以身為考古學家的敏銳挖掘和判讀 技巧 ,透過豐富的實質證據,娓娓道來古往今來城市發展的通則與變異。無論是人群活動的器物痕跡、支撐安適生活的各種基礎設施,還是建築與街巷遺留的空間 格局 ,在在顯示作為人類 文明 場域的城市,深刻仰賴著我們往往視為當然的人造環境,並由中間階層負責協調複雜相依的都市網絡。縱使這些物質框構可能化為塵土,但它們連同堆疊其上的新生活地層,共構了值得一探的歷史根柢,透露著未來與過往的緊密聯繫。

屈慧麗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城市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大型的聚落形態,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雛形。學術界把通過考古學 方法 對城市歷史、人口結構和空間功能、排水垃圾處理等問題所開展的研究稱為「城市考古」。作者在挖掘古代多時期佔居、反覆疊壓打破堆積地層的遺址中,特別觀察到城牆砌磚工過去在塗砂漿時留下的一個手印,她虔敬的態度,讓人感受到返回遠古心流的悸動。

黃舒楣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隨著妙語如珠的考古學者走入數千年前的城市,不再傲慢地以為都市性(urbanism)是 近代 獨有,我們會對腳下的城市歷史有更多敬意,每一寸物質匯聚宛如網路資訊基礎設施,成就了當代文明。考古工作原來是這樣超越挖掘和盤點瓦片數量,更可觸及推敲社會生活中的生產、消費、慾望和瞬息萬變的契機,「啊,原來古代都會居民亦浮誇愛現愛計較……」,這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到幾分親切,也讚嘆這般的城市生活中有稠密擁擠的空間安排漸成日常,展現了人類「整合、遷徙、互動和物質展演的認知能力」,也正是作者所謂的「人類存在的終極網路架構」。這架構在當前遭遇空前的疫病挑戰,無論如何,作者提示我們,此刻的每一步嘗試和錯誤,都給未來留下有待解讀的寶貴訊息。

熊仲卿 │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許多古城能長久延續,並看得出城市隨著時間改變,這說明城市之所以能成功又吸引人,正因它們從來不會『完工』。」自從在地球這顆行星建造第一座城市開始,人類就離不開城市。這是一本討論城市起源及演化的考古書籍,作者透過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及研究資料,以 全球 性的視野比較古今城市,企圖向讀者闡釋城市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性與共通性。當然,城市的 生命 會面臨難題,需要調整,並找出解決方案。不幸的是,城市也會遭遇毀滅,但新的城市總會再次豎立在舊的基礎之上。「城市會持續下去,永久長存」,作者如此預言著。脫離深奧的理論與複雜的研究方法,這是一本無負擔又具啟發意義的書籍,值得推薦給對考古和 古文 明有興趣的讀者。

蔡佾霖 │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馬雅人

Monica Smith是一個生活於現代城市,挖掘過古代城市的考古學家。藉由考古學家的眼睛,看見我們平常忽略的城市生活。從中美洲叢林的提卡爾到羅馬的外港奧斯蒂亞,牆壁上的指痕、鑽過蜿蜒小路到達市集。千年前的都市 人生 活,好像自身的日常。隨著作者的思緒與對都市的反思,遨遊在6000年前的泥磚之間,站在現代觀看都市的一切,遙望未來再6000年都市將何去何從?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 《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作者

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書中說明人口日益集中到城市這個大問題。她擁有寫作的天賦,以生動的文筆將城市科學傳達給更廣大的讀者。

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 │ 《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作者

莫妮卡•史密斯對城市建造以來這數千年來的迷人描述,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個城市物種。對日益蓬勃又重要的城市考古學領域,這本書做了豐富的處理,該領域持續帶給我們的驚訝和洞見,對於今日的城市打造相當重要。人類創造過的許多最棒事物都跟城市有關──史密斯告訴我們,人類打造的城市如何讓一切成為可能。

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 │ 《古埃及隱藏的寶藏》(Hidden Treasures of Ancient Egypt)作者

本書記述了我們如何打造城市及有時城市如何創造了我們的現實和壓力。對任何渴望了解城市令人驚奇之處,以及我們為何深受城市吸引的城市居民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 │ 《我從太空考古》(Archaeology from Space)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探討了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城市 故事 ,並清楚說明數千年前許多當今概念的起源。本書趣味十足,充滿了史密斯教授生涯中精采的故事,強烈推薦給任何對我們所謂「現代」都市生活的根源感興趣的人。

《美國考古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Archeology)

一場生氣勃勃的歡快演出,帶領讀者 穿越 豐富的都市場景景觀和城市居民包羅萬象的各個切面……作者是城市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領域知名 人物 ,這本書總結了數十年的博學省思,以及遍及不同大陸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遺址田野工作。

《書單》雜誌(Booklist)

史密斯熱情講述了她的工作和同僚們的發現。當他們挖掘基岩,在每一層碎片中獲得驚人的發現,正顛覆過去關於城市起源和發展的假設……讀者可以感受到史密斯對考古學的熱愛;她關於考古方法的章節特別令人著迷。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段發人深省、助益良多的調查研究。

《自然》期刊(Nature)

大都會隨著時間推移的驅動力和創造性流動的一則啟示。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

好讀、 幽默 ,結合了考古發現、歷史紀錄與當前經驗。

《科學》期刊(Science)

從古代都市中心的城市生活到今日及未來引人入勝的旅程……本書觸及當下的都市時代焦慮,我們不僅得以欣賞它們在城市複雜軌跡中的適切位置及城市的興起,同時不得不思考史密斯的斷言,也就是城市曾經並將繼續成為人類占優勢地位的核心——無論是好是壞。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史密斯是一位專業考古學家,她在世界各地挖掘了許多古代遺跡。她讓人想起那些生活在今日已坍塌石堆中的人,描繪了與當代加州都市有著驚人相似處的人們。

莫妮卡•史密斯Monica L. Smith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教授、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教授。寇岑考古研究所(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印度研究納文與普拉蒂瑪•多西講座教授(Navin and Pratima Doshi Chair),南亞考古實驗室(South Asian Archaeology Laboratory)主任。

考古專業包括在埃及、英國、印度、義大利、突尼西亞、孟加拉、土耳其和馬達加斯加等地的田野工作,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國家地理學會獎助...

下载地址

本站夸克网盘精选资源合集:https://pan.quark.cn/s/936c760dd840

冲上云霄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https://www.80srz.com/pantx/138696.html

(0)
收藏 (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 支付宝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