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天下 | 免费精选资源分享

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

出版刊物 2025-03-29 1001 0


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中华 文明 国际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CSCC)成立于 2012 年3月。中心以复旦大学人 文学 科为平台,旨在依托本校深厚的 人文 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 华文明的研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知道,自明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以后, 欧洲 和北美,即所谓“ 西方 ”的学者对中华文明展开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历来称为“汉学”(Sinology)。近年来, 中国 学者为了与清代“汉学”相区分,又称其为“海外汉学”。在 欧美 ,学者为了区别传统的“Sinology”,又主张把 现代 研究称为“China Studies”(中 国学 )。ICSCC旨在促进中国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在中华文明研究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推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融通。

历史 上,欧美汉学家有自己的旨趣和领域,他们的 方法 和结论,常常别开生面,新论迭出。在当今 全球 化时代,中国以外的国际学者早已跨越障碍,深入到中国 文化 内部;中国 大陆 的新一代学者也已经接续百年传统,回到国际学术界,与海外同行们频繁交流。但即便如此,海外汉学家和中国本土学者在很多方面,诸如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新领域开拓以及 方法论世界 观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海外学者所长,即为本土学者之短,反之亦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本 民族 的文化,很难为另一种文化内的学者所理解。甚或是说: 外国 人必不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他者”的文明。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用某种原教旨主义的方式堵塞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现实中,人们都不只是 生活 在单一的文化中。东海西海,圆颅方趾,文化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人性 的共通性才是绝对的。为了达成对中华文明的正确理解,显然还需要中外学者坐下来,用对话、讨论的方式作 沟通 与融合。无论如何,海外汉学家早已成为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华人学者同样重要的研究群体,他们对于中华文明也有着独到的理解。“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本土学者加以重视,全单照收和简单排斥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态度。

四百年前,明末“西学”翻译 运动 先驱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我们把明末的这句格言引申出来,作为中外学术交流中的“金科玉律”。中西方学者之间相互借鉴,即了解对方 工作 的真实意义和真正主张。立场不同,可阐发双方优长之学;视角各异,可兼收领域互补之效;观点针芒,实可在讨论之后达成更加充分的会通和融合。四百年来,明、清、 民国经学 家、国学家,一直和欧美的传教士、外交官和“中国通”切磋学问,现代中国的儒学、 佛学 和道学,无一不是在与利玛窦、艾儒略、林乐知、李提摩太、李佳白、费正清、李约瑟等欧 美学 者的对话交流中,经过复杂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西学”(Western Learning)和“汉学”(Sinology)的大背景,从徐光启、阮元的“新学”,到康有为、章太炎的“国学”,都不可理解。我们相信,学术领域此疆彼界的畛域之分,既不合理,也无可能。海外汉学(中国学)与中国本土学术并不冲突,所谓的主客之争,那种有你没我的势不两立,完全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ICSCC设立专项资金,面向海外,每年邀请国外优秀中青年学者访问复旦大学,与本校、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同行学者们充分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工作坊、论文集和学术专著的编译出版等,构建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促进海外汉学家与中国本土学者之间的互动。中心邀请来访的海外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将他们主持的工作坊论文,经过作者本人的修改、增订,或由编者整理、翻译,结集出版,即为“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 系列 。我们希望藉此工作,展现中外学者精诚合作的成果,以飨学界。

下载地址

本站夸克网盘精选资源合集:https://pan.quark.cn/s/936c760dd840

冲上云霄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https://www.80srz.com/pantx/136968.html

(0)
收藏 (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 支付宝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评论列表